笔趣阁

笔趣阁H小说 > 大明天下 > 【大明天下】(75)

【大明天下】(75)

热门推荐:
嘴角边带着一丝冷酷笑意。

  ***    ***    ***    ***

  户部郎中李梦阳近日来可谓斗志昂扬,上蹿下跳向皇帝进言上疏的可不止
科道言官,他李献吉若不参与其中,怎对得起文坛七子这响当当的名号。

  今日户部该他当值,当李梦阳入户部值房时,诧异地看见本部堂官韩文在
那里默默垂泪。

  「韩部堂,这是何故啊?」李梦阳惊讶问道,他们这些文人士子都自诩泰
山崩于前面不改色,至于养气功夫有没有这么到家是一回事,可这一部正堂毫
不避人的抹眼泪算哪门子情况。

  「献吉来了。」韩文抹了抹眼泪邀李梦阳入座,仰天唏嘘着将乾清宫发生
之事娓娓道来。

  「陛下果真如此说?」李梦阳也变了颜色,朱厚照的言论中透露出对文臣
浓浓的不信任,让李郎中对文臣前途深感危机。

  「陛下执迷不悟,国事倾颓,旦夕事耳啊,呜呜……」也不知韩文老大人
是否犯了泪眼,眼泪说来便来。

  李梦阳起身踱步,忽地转身,朗声道:「公为国之重臣,义同休戚,徒泣
何益!下官已有定计。」

  「计将安出?」韩文睁开泪眼,希冀地望向李梦阳。

  「今上身侧群小环绕,蒙蔽圣听,致有此昏聩之言,倘若扫除群奸,澄清
玉宇,则必然言路大开,广纳忠言。」李梦阳侃侃而谈。

  「连日来谏官交相弹劾内侍,其势已成,部堂大人此时振臂一呼,倡议群
臣联名复奏,固争除奸,阁中诸公皆为元老大臣,必是其议,则去刘瑾辈,易
如反掌,此谓机不可失。」李梦阳颇为自得,古之名士运筹帷幄,不过如此吧


  小子,你还是太嫩啊。韩文心中讥笑,面上全是激奋之色,抖袖而起,朗
声道:「献吉所言甚是,老夫年岁已高,权当以死报国罢了。」

  韩文忽又面露难色,踌躇道:「只是此奏须慷慨激昂,老夫血气已衰,力
不从心啊……」

  李梦阳迫不及待道:「部堂若不见弃,下官愿为执笔。」

  清君侧,扫奸佞,李梦阳可以预见,此奏一出,必然振动天下,李子之名
士林仰望,这送上门的便宜岂有不捡的道理。

  「如此有劳献吉了。」韩文颇有几分怜悯地看着这位大明才子,事若成自
然少不得分润一些好处,倘事有不济,傻孩子,这奏疏可是你写的……

  李梦阳这边快速备下笔墨纸砚,一边研磨,一边构思文脉,以他的意思,
怎么也要洋洋洒洒数万言才好显示胸中文墨。

  韩文一见便知其意,暗自摇头,出言提点道:「献吉,奏疏不可过于文饰
,文过则陛下不能自省;字也不必多,否则未必有暇一览究竟,只需振聋发聩
即可。」

  韩老大人不愧科场前辈,一语中的,李梦阳幡然大悟,「部堂所言极是,
下官省得。」

  随即提笔一书而就,一篇奏疏转瞬即成。

  并非李梦阳识浅才薄,实在是没有意识到此关键之处,他是弘治六年的进
士,严格限定字数格式的八股取士实行不过数年,作文难免囿于一隅。

  且不论八股文制的优劣,《明史……选举志》将八股取士的开创者帽子扣在
了朱元璋头上,这倒无所谓,反正大清往前朝皇帝身上泼脏水也不是第一回,
不过后来大清国自己把路走绝了,饱受八股毒害的文人与有识之士纷纷抨击八
股制度,连带这项腐朽制度的「始作俑者」朱八八也是被口诛笔伐,从前清骂
到民国,再到当代历史学家,对老朱的心思各种恶意揣测,有说禁锢民智的,
有说牢笼志士的,有说老朱阴鸷猜忌缚天下读书人羽翼的,等等等等……

  只能说这些读书人太把自己当回事,以朱八八怼天怼地的枭雄之姿,可不
在乎几个文人扎刺儿,看不顺眼杀了就是,何必那么麻烦,洪武皇帝的确制定
了三考之制,取试沿用的是宋元经义,十段文结构,和八股没毛线关系,而且
老朱对科举制度也不太感冒,认为举人们长于诗文鲜有实才,「朕以实心求才
,而天下以虚文应朕」,洪武年间科考之事停停复复,也没个定性,朱六十四
更喜欢举荐制,荐举之人但有实才,不拘一格,虽工匠亦可得官。

  八股文非老朱开创,宋朝就已出现,但真正把八股文取士落在实处是在成
化二十三年,也就是朱厚照老爹登基那年,在王鏊、谢迁、章懋等人的不懈努
力下,八股文开始了严格的程式化,格律步骤不得出差,朱八八成功替子孙背
锅。

  朱重八在地下翻了个身,掏了掏耳朵:你们开心就好,朕习惯了,无所谓


  ***    ***    ***    ***

  入夜,韩文府邸,九卿诸臣俱在。

  「臣等待罪股肱之列,值主少国疑之秋,仰观乾象,俯察物议,至于中夜
起叹,临食而泣者屡矣。臣等伏思,与其退而泣叹,不若昧死进言,此臣之志
,亦臣之职也。」

  「伏睹近岁以来,太监刘瑾、马永成、谷大用、张永、罗祥、魏彬、丘聚
、高凤等,或击球走马,或放鹰逐兔,或俳优杂剧错陈于前,或导万乘之尊与
人交易,狎昵媟亵,无复礼体。日游不足,夜以继之,劳耗精神,亏损圣德。
遂使天道失序,地气靡宁,雷异星变,桃李秋花,考厥占候,咸非吉祥。前古
阉宦误国,汉十常侍,唐甘露之变,是其明验。今刘瑾等罪恶既著,若纵而不
治,为患非细……」

  韩文念毕,一合奏疏,笑对众臣道:「诸公,觉得献吉所书如何?」

  刑部尚书闵珪抚掌赞道:「甚好,有理有据,献吉不愧七子才名。」


  本章未完,点击[ 数字分页 ]继续阅读-->>
【1】【2】【3】【4】【5】【6】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