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永奇沉默片刻,才叹息一声,声音压低了几分:「永新啊,你终究是年轻
气盛。这事过去十多年了,那些银钱早如泥牛入海,踪迹难寻。当年没人追问,
为什么如今忽然群情汹涌?不过是这真相突然撕开,刺痛了那些曾被蒙蔽或者选
择沉默的人罢了。他们并非真有多关心灾民,只是恨自己知道了这肮脏底细,打
破了表面太平。」
「兄长!」
谭永新像是极为震惊,声音拔高,「这话什么意思?那可是赈灾救命的款项!
专款专用,天经地义!他们怎敢……怎敢连这种钱粮都贪!对得起朝廷,对得起
那些死难的灾民吗?!」话语里满是愤懑和不敢置信。
「噤声!」
谭永奇厉声低斥,随即传来茶盏重重顿在桌上的声音,「慎言!慕家……慕
家祖上毕竟有从龙之功,当年驱除清虏,慕家儿郎死伤惨重,血染沙场,功在社
稷!有些旧事,不必深究!」
谭永新却像是豁出去了,不管不顾道:「功是功,过是过!岂能混为一谈?
当年太祖起兵,多少义士前仆后继,为的是驱除鞑虏,光复河山,凭的是一腔热
血,一身肝胆!剑锋所指,血溅五步,为的是家国百姓,而非今日之高官厚禄,
名利双收!如今漠北未平,江南亦有时艰,岂能容蠹虫蛀蚀国本?!」
「永新!你……」谭永奇的声音带着惊怒。
「兄长!外敌虽强,未必能亡我国祚!唯有内部滋生的腐蠹,说不清、道不
明,却如附骨之疽,悄无声息地侵蚀我们初心与良知,才是最可怕的!」
谭永新语气沉痛,「我近日时常在想,莫非当年慕家先祖随太祖浴血奋战之
时,便已想着日后的做官发财吗?恐怕绝非如此!他们当年,也曾是满怀理想、
欲救民于水火的热血志士!何以位高权重之后,竟把昔日抱负与良知全都抛却,
心安理得吮吸民脂民膏?这等蜕变,岂不令人心惊胆寒?!」
谭永奇长叹一声,语气充满了无力和告诫:「永新,世事并非非黑即白。情
况未必如你想的那般不堪……听为兄一句,这事别再跟人提了,对你仕途有碍,
甚至……有杀身之祸!」
卷宗记录到此,以谭永新一句充满无奈与悲凉的低语作结:「秦人不暇自哀,
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随后便是长久的沉默。
姜青麟缓缓合上卷宗,面色沉静,唯有眼眸深处,似有寒冰凝结,暗流涌动。
他指尖轻轻敲着桌面,发出规律的轻响。
「这都是锦衣卫记录的?」他声音平淡,听不出喜怒。
「是,殿下。」
杨静垂首应道,「抚州千户所安插的人,就在谭府。这事因涉及侯府与地方
大员,且舆情渐起,故按例上报。」
姜青麟默然片刻。
他如今越发理解,为何太宗时期,百官对锦衣卫如此忌惮,甚至屡次上书请
求裁撤。
这般无孔不入的监听,确实令人脊背发凉。
但他更在意的是谈话中透露出的信息——功勋旧族的腐化、赈灾款项的贪墨、
以及地方官员的无奈与沉默。
「杨静,」
他忽然开口,声音斩钉截铁,「你暂留抚州几天。」
杨静立刻抬头:「请殿下吩咐。」
「去找那个陆通判,」
姜青麟目光锐利,「把他查到的所有账目疑点、证据,原原本本、一字不漏
地记录清楚。另外,暗中查访抚州民间,关于这事,百姓是怎么议论的,又有哪
些受害灾民旧户可作证?把所有口述、证言,详细记录在案。记住,务必隐秘,
不得打草惊蛇。」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搜集完毕后,不必经抚州卫所,你亲自带队,以最
快速度,密送京师,直呈……我爷爷御前。」
「属下明白!」杨静神色一凛,立刻领命。
他深知此事关涉重大,牵扯到开国勋贵,一个处理不好,便是滔天巨浪。
「去吧。」姜青麟挥挥手。
杨静躬身一礼,悄无声息地退出了房间,身影迅速消失在驿站的夜色中。
姜青麟独自坐在灯下,望着跳跃的烛火,许久未动。
窗外春风依旧和暖,却吹不散他眉宇间凝聚的冷意与沉重。
贪腐之弊,历朝历代都有,但发生在新朝初立不过几百年、且是涉及救灾款
项的时候,更显触目惊心。
这不是简单的贪墨,而是在动摇国本,消磨民心。
对比起这两卷卷宗,姜青麟不由得摇头苦笑,正如谭永奇说的那样:「世事
并非非黑即白。」
他叹了口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下事,坏就坏在这里。」
窗外,黑沉沉的云堆满了天,可细看,云缝里又漏出几粒星子,一闪一闪的,
亮得有点扎眼。
姜青麟就靠在窗边,一动不动。
夜风带着点凉意,吹得他后颈有些发僵,他却浑然不觉。
直到天边泛起了青灰色,驿站的雀儿开始叽喳,他才发觉,自己竟就这么看
了一夜。
第二天清晨,车队继续启程,南下前往紫云山。
只是队伍里,少了杨静及其麾下几名精干护卫的身影。
无人知晓,一场针对抚州旧案的风暴,已在暗处悄然酝酿。
马车摇摇晃晃,重新上路。
姜青麟靠在车壁上,双眼微闭。
脑海里,紫衣道姑的清冷身影、抚州贪腐案的令人发指、以及京师送来那份
关于妖族交易的冰冷对话,交织在一起,让他对「帝王」二字所蕴含的重量与孤
寂,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
[ 本章完 ]【1】【2】【3】【4】【5】【6】【7】【8】
气盛。这事过去十多年了,那些银钱早如泥牛入海,踪迹难寻。当年没人追问,
为什么如今忽然群情汹涌?不过是这真相突然撕开,刺痛了那些曾被蒙蔽或者选
择沉默的人罢了。他们并非真有多关心灾民,只是恨自己知道了这肮脏底细,打
破了表面太平。」
「兄长!」
谭永新像是极为震惊,声音拔高,「这话什么意思?那可是赈灾救命的款项!
专款专用,天经地义!他们怎敢……怎敢连这种钱粮都贪!对得起朝廷,对得起
那些死难的灾民吗?!」话语里满是愤懑和不敢置信。
「噤声!」
谭永奇厉声低斥,随即传来茶盏重重顿在桌上的声音,「慎言!慕家……慕
家祖上毕竟有从龙之功,当年驱除清虏,慕家儿郎死伤惨重,血染沙场,功在社
稷!有些旧事,不必深究!」
谭永新却像是豁出去了,不管不顾道:「功是功,过是过!岂能混为一谈?
当年太祖起兵,多少义士前仆后继,为的是驱除鞑虏,光复河山,凭的是一腔热
血,一身肝胆!剑锋所指,血溅五步,为的是家国百姓,而非今日之高官厚禄,
名利双收!如今漠北未平,江南亦有时艰,岂能容蠹虫蛀蚀国本?!」
「永新!你……」谭永奇的声音带着惊怒。
「兄长!外敌虽强,未必能亡我国祚!唯有内部滋生的腐蠹,说不清、道不
明,却如附骨之疽,悄无声息地侵蚀我们初心与良知,才是最可怕的!」
谭永新语气沉痛,「我近日时常在想,莫非当年慕家先祖随太祖浴血奋战之
时,便已想着日后的做官发财吗?恐怕绝非如此!他们当年,也曾是满怀理想、
欲救民于水火的热血志士!何以位高权重之后,竟把昔日抱负与良知全都抛却,
心安理得吮吸民脂民膏?这等蜕变,岂不令人心惊胆寒?!」
谭永奇长叹一声,语气充满了无力和告诫:「永新,世事并非非黑即白。情
况未必如你想的那般不堪……听为兄一句,这事别再跟人提了,对你仕途有碍,
甚至……有杀身之祸!」
卷宗记录到此,以谭永新一句充满无奈与悲凉的低语作结:「秦人不暇自哀,
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随后便是长久的沉默。
姜青麟缓缓合上卷宗,面色沉静,唯有眼眸深处,似有寒冰凝结,暗流涌动。
他指尖轻轻敲着桌面,发出规律的轻响。
「这都是锦衣卫记录的?」他声音平淡,听不出喜怒。
「是,殿下。」
杨静垂首应道,「抚州千户所安插的人,就在谭府。这事因涉及侯府与地方
大员,且舆情渐起,故按例上报。」
姜青麟默然片刻。
他如今越发理解,为何太宗时期,百官对锦衣卫如此忌惮,甚至屡次上书请
求裁撤。
这般无孔不入的监听,确实令人脊背发凉。
但他更在意的是谈话中透露出的信息——功勋旧族的腐化、赈灾款项的贪墨、
以及地方官员的无奈与沉默。
「杨静,」
他忽然开口,声音斩钉截铁,「你暂留抚州几天。」
杨静立刻抬头:「请殿下吩咐。」
「去找那个陆通判,」
姜青麟目光锐利,「把他查到的所有账目疑点、证据,原原本本、一字不漏
地记录清楚。另外,暗中查访抚州民间,关于这事,百姓是怎么议论的,又有哪
些受害灾民旧户可作证?把所有口述、证言,详细记录在案。记住,务必隐秘,
不得打草惊蛇。」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搜集完毕后,不必经抚州卫所,你亲自带队,以最
快速度,密送京师,直呈……我爷爷御前。」
「属下明白!」杨静神色一凛,立刻领命。
他深知此事关涉重大,牵扯到开国勋贵,一个处理不好,便是滔天巨浪。
「去吧。」姜青麟挥挥手。
杨静躬身一礼,悄无声息地退出了房间,身影迅速消失在驿站的夜色中。
姜青麟独自坐在灯下,望着跳跃的烛火,许久未动。
窗外春风依旧和暖,却吹不散他眉宇间凝聚的冷意与沉重。
贪腐之弊,历朝历代都有,但发生在新朝初立不过几百年、且是涉及救灾款
项的时候,更显触目惊心。
这不是简单的贪墨,而是在动摇国本,消磨民心。
对比起这两卷卷宗,姜青麟不由得摇头苦笑,正如谭永奇说的那样:「世事
并非非黑即白。」
他叹了口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下事,坏就坏在这里。」
窗外,黑沉沉的云堆满了天,可细看,云缝里又漏出几粒星子,一闪一闪的,
亮得有点扎眼。
姜青麟就靠在窗边,一动不动。
夜风带着点凉意,吹得他后颈有些发僵,他却浑然不觉。
直到天边泛起了青灰色,驿站的雀儿开始叽喳,他才发觉,自己竟就这么看
了一夜。
第二天清晨,车队继续启程,南下前往紫云山。
只是队伍里,少了杨静及其麾下几名精干护卫的身影。
无人知晓,一场针对抚州旧案的风暴,已在暗处悄然酝酿。
马车摇摇晃晃,重新上路。
姜青麟靠在车壁上,双眼微闭。
脑海里,紫衣道姑的清冷身影、抚州贪腐案的令人发指、以及京师送来那份
关于妖族交易的冰冷对话,交织在一起,让他对「帝王」二字所蕴含的重量与孤
寂,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
[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