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重要性,我看你写了六句,这是否代表你认为这句话有六种断句方式?以及六种不同的意思?”
陈曦点点头道:“回陛下,正是如此!”
陈曦说完也不卖关子了,直接拿起毛笔,先在面对李世民的纸上加上了标点断句,然后在面对群臣的也加上,最后呈现在众人面前的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在场众人的文言文水平自然不需要陈曦去解释。群臣瞬间就炸开了锅,再次激烈地讨论起来,李世民也皱着眉头思索了起来,长孙皇后看着陈曦的眼神中充满了欣赏,住持一脸骄傲地看着陈曦,这就是自己教出来的好徒弟啊。陈曦看着师父的样子小声地提醒道:“师父,您着相了。”
住持一愣,赶紧念了句阿弥陀佛,他确实犯戒了,骄傲要不得。
李世民思索了一阵后,再次咳嗽打断群臣的讨论,看着陈曦认真地问道:“玄奘法师,你心目中的正确解释是哪一个?”
陈曦说道:“启禀陛下,每一个解释都是对的,正谓见仁见智。但如果要说是当年孔圣人亲口说出来的意思,贫僧认为是第二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陈曦才说完,长孙无忌就反驳道:“荒谬!如果按照小法师你的意思去断句,那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老百姓认可的事,就让他们去做;如果不认可,就向他们讲清道理。这简直是荒谬!如果按照这样的解释宣扬儒学,那岂不是在告诉所有人,以后陛下说一句,大臣反驳一句,当官的说一句,百姓也反驳一句?以后朝廷的一个命令要传达出去,是不是还要去对每一个人讲道理?”
陈曦并不生气,鞠躬道:“赵国公,如果单单从这句话字面意思去理解的话,确实是如您所说的这个意思,可是赵国公您应该要结合孔子的思想以及前后文去思考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孔子提倡仁爱、提倡有教无类,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种愚民思想和孔子的主张是相悖的,他如果要愚民,又怎么可能办学让普通人接受教育呢?但我们如果结合前面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句话,那么整句话的意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如果要让人民养成良好的修养,就要让他们精通诗、礼、乐,如果他们不能精通,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明白。这样的话,是否就说得通了呢?”
陈曦才说完李世民就大声叫好道:“没错,就是这个意思,朕也觉得当年孔子的话就是这个意思,朕时常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是舟,百姓是水。我们不要高高在上,要懂得关心百姓疾苦,要懂得倾听百姓的声音。你们也不要总是表面上答应得好好的,要去做到才行啊!”
陈曦亲眼看到这位千古一帝体恤爱民的一面,忍不住对他深深地鞠了一躬。有着李世民的盖棺论定,长孙无忌没有再说什么,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下来。也就在这瞬间,陈曦感觉到有一股充满威严但又让他无比惬意的感觉从他的天灵盖中灌入了他的身体,那感觉就像凛冽的寒冬中,温暖的阳光洒满全身的感觉一样,让陈曦舒服得差点呻吟了出来。
陈曦无比诧异,不知道这感觉是什么东西,朝堂上他估计只有魏征懂这些,便疑惑地看向了他,魏征笑眯眯地对他拱拱手,就像是在恭喜他一样。不过他却摇摇头,意思应该是说此时不宜谈论这些。这时李世民再次开口问道:“玄奘,标点的重要性你已经向大家说明了,现在是否可以告诉大家其用法了呢?”
陈曦点点头,拿起毛笔画上所有的标点,这次也不用他示意了,两个宦官立刻走到他的面前,准备接过他的笔墨。这次陈曦同样画了两份,但准备解释的时候却犯了难,给皇帝解释吧,群臣看不到;给群臣解释吧,皇帝看不到。李世民见他的犹豫立刻就明白了他的想法,对着陈曦招招手道:“玄奘来,你上来讲,我下去听。”
李世民说完就站了起来,直接走下了台阶,陈曦有些犹豫,看了眼群臣,发现他们一脸的正常,也明白李世民的朝廷并没有那么多规矩,便大胆地走上台阶,用手指着标点大声地说道:“其实标点符号的用法很简单,大家只需要记住每一个标点的名字,就自然知道它们的用法了,比如句号是用在一句话的结尾,问号是用在疑问句的结尾......”
陈曦讲解结束后,所有人都犹如茅塞顿开,也没有人有任何的异议,标点本就是无数人总结出来的经验,自然有它的必然合理性。李世民觉得这东西很好,很有必要,对文化的传播和文章的表达有非常大的帮助,不禁龙颜大悦,挥挥手就赏了陈曦无数的钱帛、茶叶、米面等等。
陈曦刚想谢恩,住持就抢先拒绝了皇帝的赏赐,说出家人不能收这些东西。陈曦却说道:“启禀陛下,贫僧收下了,谢陛下的赏赐。师父,正所谓劳有所得,标点既然是我的劳动成果,那么我理应得到报酬,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也许我不收是会显得我高尚,显得出家人四大皆空的品信。可这样一来,不就成了另一个子贡赎人的故事了吗?这样的话,以后还有谁愿意为朝廷做贡献?“
第6章 取经背后的原因
李世民笑眯眯地点点头:“玄奘说得没错,住持法师你就收下吧。众位爱卿,今天朝堂上的事情你们要说出去,想不到我李世民的朝堂上也会发生圣人典故里的故事,哈哈!”
长孙皇后也说道:“想不到玄奘小小年纪不仅佛法学得好、字写得好,对论语也无比的了解,真希望承乾也能有你这般出色啊。”
陈曦眼睛一亮,来了,他希冀地看着长孙皇后,希望她把自己留下在皇宫,做个皇子伴读也可以啊。可惜长孙皇后并没有再说什么,而是再一次沉默了下去,让陈曦很是失望。
至此朝会也就结束了,百官退朝,陈曦也顾不上这些了,不能留在皇宫下次出寺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了,此时还是去找魏征重要。
李世民和长孙正准备退朝,看到玄奘拉着魏征走出了大殿,他一时很好奇,这两人认识么?于是他也拉着长孙皇后跟了上去,躲在殿内听着两人的对话,长孙皇后莞尔一笑,听墙脚可不是君子所为,更何况是一国之君?可见李世民是真的对这个玄奘小法师很感兴趣啊。
魏征虽是仙人,但皇家却受到上天庇佑,所以魏征算不到,也感知不到,自然不知道李世民在听他的墙角。魏征也早就预料到了陈曦的行为,笑眯眯地跟着他走出了大殿,在门外停下后,
本章未完,点击[ 数字分页 ]继续阅读-->>【1】【2】【3】【4】【5】【6】【7】【8】【9】【10】【11】【12】【13】
陈曦点点头道:“回陛下,正是如此!”
陈曦说完也不卖关子了,直接拿起毛笔,先在面对李世民的纸上加上了标点断句,然后在面对群臣的也加上,最后呈现在众人面前的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在场众人的文言文水平自然不需要陈曦去解释。群臣瞬间就炸开了锅,再次激烈地讨论起来,李世民也皱着眉头思索了起来,长孙皇后看着陈曦的眼神中充满了欣赏,住持一脸骄傲地看着陈曦,这就是自己教出来的好徒弟啊。陈曦看着师父的样子小声地提醒道:“师父,您着相了。”
住持一愣,赶紧念了句阿弥陀佛,他确实犯戒了,骄傲要不得。
李世民思索了一阵后,再次咳嗽打断群臣的讨论,看着陈曦认真地问道:“玄奘法师,你心目中的正确解释是哪一个?”
陈曦说道:“启禀陛下,每一个解释都是对的,正谓见仁见智。但如果要说是当年孔圣人亲口说出来的意思,贫僧认为是第二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陈曦才说完,长孙无忌就反驳道:“荒谬!如果按照小法师你的意思去断句,那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老百姓认可的事,就让他们去做;如果不认可,就向他们讲清道理。这简直是荒谬!如果按照这样的解释宣扬儒学,那岂不是在告诉所有人,以后陛下说一句,大臣反驳一句,当官的说一句,百姓也反驳一句?以后朝廷的一个命令要传达出去,是不是还要去对每一个人讲道理?”
陈曦并不生气,鞠躬道:“赵国公,如果单单从这句话字面意思去理解的话,确实是如您所说的这个意思,可是赵国公您应该要结合孔子的思想以及前后文去思考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孔子提倡仁爱、提倡有教无类,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种愚民思想和孔子的主张是相悖的,他如果要愚民,又怎么可能办学让普通人接受教育呢?但我们如果结合前面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句话,那么整句话的意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如果要让人民养成良好的修养,就要让他们精通诗、礼、乐,如果他们不能精通,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明白。这样的话,是否就说得通了呢?”
陈曦才说完李世民就大声叫好道:“没错,就是这个意思,朕也觉得当年孔子的话就是这个意思,朕时常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是舟,百姓是水。我们不要高高在上,要懂得关心百姓疾苦,要懂得倾听百姓的声音。你们也不要总是表面上答应得好好的,要去做到才行啊!”
陈曦亲眼看到这位千古一帝体恤爱民的一面,忍不住对他深深地鞠了一躬。有着李世民的盖棺论定,长孙无忌没有再说什么,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下来。也就在这瞬间,陈曦感觉到有一股充满威严但又让他无比惬意的感觉从他的天灵盖中灌入了他的身体,那感觉就像凛冽的寒冬中,温暖的阳光洒满全身的感觉一样,让陈曦舒服得差点呻吟了出来。
陈曦无比诧异,不知道这感觉是什么东西,朝堂上他估计只有魏征懂这些,便疑惑地看向了他,魏征笑眯眯地对他拱拱手,就像是在恭喜他一样。不过他却摇摇头,意思应该是说此时不宜谈论这些。这时李世民再次开口问道:“玄奘,标点的重要性你已经向大家说明了,现在是否可以告诉大家其用法了呢?”
陈曦点点头,拿起毛笔画上所有的标点,这次也不用他示意了,两个宦官立刻走到他的面前,准备接过他的笔墨。这次陈曦同样画了两份,但准备解释的时候却犯了难,给皇帝解释吧,群臣看不到;给群臣解释吧,皇帝看不到。李世民见他的犹豫立刻就明白了他的想法,对着陈曦招招手道:“玄奘来,你上来讲,我下去听。”
李世民说完就站了起来,直接走下了台阶,陈曦有些犹豫,看了眼群臣,发现他们一脸的正常,也明白李世民的朝廷并没有那么多规矩,便大胆地走上台阶,用手指着标点大声地说道:“其实标点符号的用法很简单,大家只需要记住每一个标点的名字,就自然知道它们的用法了,比如句号是用在一句话的结尾,问号是用在疑问句的结尾......”
陈曦讲解结束后,所有人都犹如茅塞顿开,也没有人有任何的异议,标点本就是无数人总结出来的经验,自然有它的必然合理性。李世民觉得这东西很好,很有必要,对文化的传播和文章的表达有非常大的帮助,不禁龙颜大悦,挥挥手就赏了陈曦无数的钱帛、茶叶、米面等等。
陈曦刚想谢恩,住持就抢先拒绝了皇帝的赏赐,说出家人不能收这些东西。陈曦却说道:“启禀陛下,贫僧收下了,谢陛下的赏赐。师父,正所谓劳有所得,标点既然是我的劳动成果,那么我理应得到报酬,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也许我不收是会显得我高尚,显得出家人四大皆空的品信。可这样一来,不就成了另一个子贡赎人的故事了吗?这样的话,以后还有谁愿意为朝廷做贡献?“
第6章 取经背后的原因
李世民笑眯眯地点点头:“玄奘说得没错,住持法师你就收下吧。众位爱卿,今天朝堂上的事情你们要说出去,想不到我李世民的朝堂上也会发生圣人典故里的故事,哈哈!”
长孙皇后也说道:“想不到玄奘小小年纪不仅佛法学得好、字写得好,对论语也无比的了解,真希望承乾也能有你这般出色啊。”
陈曦眼睛一亮,来了,他希冀地看着长孙皇后,希望她把自己留下在皇宫,做个皇子伴读也可以啊。可惜长孙皇后并没有再说什么,而是再一次沉默了下去,让陈曦很是失望。
至此朝会也就结束了,百官退朝,陈曦也顾不上这些了,不能留在皇宫下次出寺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了,此时还是去找魏征重要。
李世民和长孙正准备退朝,看到玄奘拉着魏征走出了大殿,他一时很好奇,这两人认识么?于是他也拉着长孙皇后跟了上去,躲在殿内听着两人的对话,长孙皇后莞尔一笑,听墙脚可不是君子所为,更何况是一国之君?可见李世民是真的对这个玄奘小法师很感兴趣啊。
魏征虽是仙人,但皇家却受到上天庇佑,所以魏征算不到,也感知不到,自然不知道李世民在听他的墙角。魏征也早就预料到了陈曦的行为,笑眯眯地跟着他走出了大殿,在门外停下后,
本章未完,点击[ 数字分页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