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只能自己背了。
前事已不可追,只有后事弥补,朱厚照心中打定主意,「刘瑾……」。
「奴婢在」。刘瑾应声。
「朕打算在大内操练军中锐卒,以强军威」。朱厚照涨红小脸,紧握拳头
沉声道。
「陛下要开内操?」。刘瑾与丁寿对视一眼,惊道。
「不错,既然五府六部不愿操演,那只有朕亲自来了」。朱厚照挥了挥拳
头,「就在西苑豹房建造军舍,以供演军之需」。
豹房!丁寿耳朵竖了起来,历史上大明鼎鼎的名称出现了,朱厚照的荒淫
无道都是和豹房挂钩的,什么里面充满珍禽异兽,奇珍异宝,地下密室有如迷
宫,美女成群,皇帝没事就大被同眠,和身边亲信玩个群P啥的,这事想想二
爷心中就有些小激动。
谁知刘瑾并不配合,老脸上的五官都要皱在一起了,「陛下,构建内操所
需屋舍至少需银二十万两,内库实在拿不出这笔钱」。
不是吧老刘,堂堂内府掌印连个二十万两都凑不出来,你太失职了吧,眼
看自己可以和小皇帝开轰趴的机会要溜走了,丁寿心中怨念满满。
「年初三边总制杨一清请筑边墙,大发帑金数十万,而今内库空虚,无银
可用」。刘瑾郑重言道。
和丁寿想的不一样,被黑了几百年的大明内库,可不是只给老朱家做开销
的,而且打根儿上讲,大明内库才是根红苗正的正经出身。
大明立国之初,朱元璋设立内十二库,整个大明朝的支出都是由内库负责
,「人君以四海为家,固天下之财为天下之用,何以公私之别?」。
朱八八认为天下为公,积为天下所用,所以再设立什么国库就纯属多余,
当然大清朝对这话有自己的认识,既然四海为家,拿了天下之财为自己修园子
也是天经地义,不分彼此。
文官们跳脚骂大明皇帝内库聚敛,可真把内十二库的承运库单拎出来做为
皇帝小金库这事,可是文官先提出来的。
正统初,副都御使周铨、户部尚书黄福等先后奏请,将江南夏税秋粮四百
万石折银一百万两,作为「金花银」解往内承运库,这笔银子理论上皇帝只要
为京城武官支付十余万两的俸禄,其他的您就自个儿开销吧。
既然皇帝有了零花钱了,户部的太仓银库就在正统七年理所当然的成立了
,原来内库所辖的盐课、关税等等统统纳入太仓,甚至籍没家财、援例上纳等
,照单全收,丁鹤为自家弟弟纳的那个监生所交银子,一样是进了户部。
当然偌大一个大明朝,收入绝不止内库和太仓,太仆寺的常盈库、工部节
慎库、光禄寺和南京户部的银库,也都是明代国库的组成部分,不过「铁路警
察,各管一段」,彼此互不隶属,也不听你户部的吆喝。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明朝银库分家,两边都觉得自己吃亏,朝臣
以户部空虚,国用不足,经常要请发内帑;皇帝开销增多,钱不够花,要从太
仓银库拿钱,互相不对眼。
个从太仓银库挖出银子来的是《明史》中那位糊涂天子朱见深,不过
这位爷也不含糊,成化二十年陕西、山西、河南旱灾,他除了免税外一次就发
内帑二十五万赈济灾民,翻开《明实录》就会发现,常常有记载某皇帝大发帑
 
本章未完,点击[ 数字分页 ]继续阅读-->>【1】【2】【3】【4】【5】【6】【7】【8】【9】
前事已不可追,只有后事弥补,朱厚照心中打定主意,「刘瑾……」。
「奴婢在」。刘瑾应声。
「朕打算在大内操练军中锐卒,以强军威」。朱厚照涨红小脸,紧握拳头
沉声道。
「陛下要开内操?」。刘瑾与丁寿对视一眼,惊道。
「不错,既然五府六部不愿操演,那只有朕亲自来了」。朱厚照挥了挥拳
头,「就在西苑豹房建造军舍,以供演军之需」。
豹房!丁寿耳朵竖了起来,历史上大明鼎鼎的名称出现了,朱厚照的荒淫
无道都是和豹房挂钩的,什么里面充满珍禽异兽,奇珍异宝,地下密室有如迷
宫,美女成群,皇帝没事就大被同眠,和身边亲信玩个群P啥的,这事想想二
爷心中就有些小激动。
谁知刘瑾并不配合,老脸上的五官都要皱在一起了,「陛下,构建内操所
需屋舍至少需银二十万两,内库实在拿不出这笔钱」。
不是吧老刘,堂堂内府掌印连个二十万两都凑不出来,你太失职了吧,眼
看自己可以和小皇帝开轰趴的机会要溜走了,丁寿心中怨念满满。
「年初三边总制杨一清请筑边墙,大发帑金数十万,而今内库空虚,无银
可用」。刘瑾郑重言道。
和丁寿想的不一样,被黑了几百年的大明内库,可不是只给老朱家做开销
的,而且打根儿上讲,大明内库才是根红苗正的正经出身。
大明立国之初,朱元璋设立内十二库,整个大明朝的支出都是由内库负责
,「人君以四海为家,固天下之财为天下之用,何以公私之别?」。
朱八八认为天下为公,积为天下所用,所以再设立什么国库就纯属多余,
当然大清朝对这话有自己的认识,既然四海为家,拿了天下之财为自己修园子
也是天经地义,不分彼此。
文官们跳脚骂大明皇帝内库聚敛,可真把内十二库的承运库单拎出来做为
皇帝小金库这事,可是文官先提出来的。
正统初,副都御使周铨、户部尚书黄福等先后奏请,将江南夏税秋粮四百
万石折银一百万两,作为「金花银」解往内承运库,这笔银子理论上皇帝只要
为京城武官支付十余万两的俸禄,其他的您就自个儿开销吧。
既然皇帝有了零花钱了,户部的太仓银库就在正统七年理所当然的成立了
,原来内库所辖的盐课、关税等等统统纳入太仓,甚至籍没家财、援例上纳等
,照单全收,丁鹤为自家弟弟纳的那个监生所交银子,一样是进了户部。
当然偌大一个大明朝,收入绝不止内库和太仓,太仆寺的常盈库、工部节
慎库、光禄寺和南京户部的银库,也都是明代国库的组成部分,不过「铁路警
察,各管一段」,彼此互不隶属,也不听你户部的吆喝。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明朝银库分家,两边都觉得自己吃亏,朝臣
以户部空虚,国用不足,经常要请发内帑;皇帝开销增多,钱不够花,要从太
仓银库拿钱,互相不对眼。
个从太仓银库挖出银子来的是《明史》中那位糊涂天子朱见深,不过
这位爷也不含糊,成化二十年陕西、山西、河南旱灾,他除了免税外一次就发
内帑二十五万赈济灾民,翻开《明实录》就会发现,常常有记载某皇帝大发帑
 
本章未完,点击[ 数字分页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