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1-27
第四章:红紫乱朱
诸郡县上报漕运开支一项,与御史大夫统合历年朝中所废钱粮的奏折,同一
天摆在阴素凝的案头。如此大事,本该在朝会上,经由皇帝颁布旨意。阴素凝向
来算得上本分,就算皇帝诸事不理,但大事都会经由他的手和嘴。
这一回一反常态。听闻两本奏折放在阴素凝面前时,皇后娘娘凤颜大怒。即
刻命漕尉李崇清为漕运总督,彻查郡县数目不符,亏空钱粮一事。
次日卓亦常返京面圣,再呈《江淮漕运疏》,痛陈漕运沿途郡县多年来贪墨
国库划拨银两粮草,治水疏惫,以致运河堰塞。此事由来已久,往年风调雨顺时
看不出来,近年开春连降豪雨,多年积弊就成了大患。
皇帝浑浑噩噩,仍是满脑子做着长生美梦。朝堂中鸦雀无声,静了两炷香之
久,传话太监才从帘后转出。这一回他不再是轻声耳语,而是递了本折子。皇后
娘娘昨日已大怒过一回,朝臣们见此情状,知娘娘已有所准备。
皇帝只展开奏折随意扫了一页便不耐烦地合上,道:「就依皇后的意思办吧。
」
一句话,大宋国将掀起一场血雨腥风。太监将奏折上的内容宣读一遍,条条
在理,挑不出毛病来。然忠直有志者大感失望,事关国运的大事,皇帝入过家家
般儿戏。但幸好有位贤良又长于理政的皇后,大宋国还能苦苦支撑。
至于那些近半年多来经阴素凝亲手提拔的年轻官员,更是愤愤不平。皇后娘
娘呕心沥血,新锐官员群策群力,皇帝却是这般态度。整个大宋国三百年基业,
在皇帝眼里就像 一张染了墨滴的废纸,不值一文,随手可弃。
当日朝会,因卓亦常边关破敌有功,加封兵部侍郎,总督西北兵马。因西北
兵力,钱粮等空虚,暂留京城整顿兵马粮草。卓亦常奏请遴选左右千牛卫大营等
包含禁军中的精锐,抽调三成随赴西北,亦获恩准。
朝会上点起的一把火,很快在整个大宋国延烧。沿着涛涛运河,这把火点燃
了沿途所有郡县,一路烧向新郑。
七日之后的大朝会上,新郑尹率先落马。漕运一路通往京城,没有新郑尹里
应外合,事不可行。可当大理寺拿人,御史台公布罪责时,才真正让朝臣们一个
个战战兢兢。这位倒霉的新郑尹罪责中最重的一条,并非贪墨一罪,而是贩售私
盐。
自追查漕运亏空一案,挖出私盐案,朝中无人不悚惧无比。柴米油盐酱醋茶,
私盐虽是杀头大罪,利润丰厚,哪个达官贵族不沾点?于是百官噤声,无有提出
异议者。
直到此时,齐开阳才发现阴素凝前期的用人无不伏走千里。京中的大理寺,
御史台,再到郡县的漕运总督,正是阴素凝在各个角落提前落子。待这张大网打
开,每一个绳结都心向于皇后,如臂使指。这些办案的年轻官员各个奋勇争先,
精神百倍,唯恐落于人后,错过了难得的机遇。
一切按着阴素凝的构思在顺利推进,可皇后娘娘轻锁的眉头始终未能舒展。
「有时候机会出现了,你咬紧牙关,义无反顾地踏上一步,准备殊死一搏,
准备和老天斗上一斗。在没有结果之前,你永远不会知道这个机会是千载难逢,
还是万劫不复!」
齐开阳理解这种担忧。出山后历经多次险死还生,更懂得这种感受。
白日的批阅奏章,齐开阳将阴素凝抱在怀里,偶尔给出些异想天开的意见,
大多数不可用。偶有灵感,阴素凝便即采纳。可这些细节并不能改变全局,阴素
凝的眉头仍是轻锁。
到了夜间,齐开阳深深地进入她的身体,翻江倒海似地搅动。欲仙欲死之下,
皇后娘娘好看的新月眉锁得更深了,几乎蹙在一块儿。只有当欲潮过去,阴素凝
才会一身瘫软,留下一抹甜笑。
七个旬日,掰开指头算算不过七十天。时光流逝,一天天像眨眼一样过去,
转瞬就过了一月。这月时光对新郑的官员并不好过,新郑尹落马之后半月,证据
确凿,被摘了顶上乌纱。皇后娘娘念他往日有功于社稷,网开一面,新郑尹死里
逃生,感恩颂德。其后十日之内,吏部司勋郎中, 户部右曹侍郎接连被收监查办。
风声甚紧,但就像夏季的风,吹在脸上热烘烘的,偏又有一点松快。吏部司
勋郎中与户部右曹侍郎皆革职,罚没了贪赃枉法的银两之后便即释放,让许多惴
惴不安的官员生起一丝生的希望。至于漕运沿途郡县的地方官员,一月来陆续定
案者十余人之多,正分批收监押往新郑。
市井间议论纷纷,百姓有的赞颂皇帝除弊去腐,有的咒骂只敢抓,不敢杀,
最终还是为了这些官员家产,纷纷云云,不一而足。但朝中重臣们却都嗅到不寻
常的味道,他们离朝堂远比百姓要近,知道更多内情,比起百姓们无端的臆测或
是情绪的发泄,要精准,理智得多。
朝臣们首先发觉的,就是数桩要员大案的办理有条不紊。朝堂上没有因为这
些要员的落马而出现短暂的混乱,空缺的职责很快有人接手。且办案过程中难免
各方都有压力,办案的官员一一顶住,进展顺利而迅速。不知不觉中,皇后娘娘
竟已有了这般掌控力。
至于市井间所为只敢抓,不敢杀云云,朝臣们却都心中有数。有些虽可杀,
亦可不杀,皇后不杀,是在艰难地维持大宋国仍能施行德政。羸弱的大宋若是动
不动就杀人,不消半年就人心惶惶,涣散殆尽。但朝臣们都知道,威德需并立,
如此弥漫半个国土的大案,一定会有人头落地。
这一月来,每逢大朝会,皇帝的浑浑噩噩竟渐渐地不让朝臣们放在心上。他
们更关心皇后娘娘在想什么,接下来会做什么。皇后的所作所为,论心地,没有
一丝一毫坑害大宋之处。论手段,拿捏分寸妙到毫巅,不得不让人佩服。
本章未完,点击[ 数字分页 ]继续阅读-->>【1】【2】【3】【4】【5】
第四章:红紫乱朱
诸郡县上报漕运开支一项,与御史大夫统合历年朝中所废钱粮的奏折,同一
天摆在阴素凝的案头。如此大事,本该在朝会上,经由皇帝颁布旨意。阴素凝向
来算得上本分,就算皇帝诸事不理,但大事都会经由他的手和嘴。
这一回一反常态。听闻两本奏折放在阴素凝面前时,皇后娘娘凤颜大怒。即
刻命漕尉李崇清为漕运总督,彻查郡县数目不符,亏空钱粮一事。
次日卓亦常返京面圣,再呈《江淮漕运疏》,痛陈漕运沿途郡县多年来贪墨
国库划拨银两粮草,治水疏惫,以致运河堰塞。此事由来已久,往年风调雨顺时
看不出来,近年开春连降豪雨,多年积弊就成了大患。
皇帝浑浑噩噩,仍是满脑子做着长生美梦。朝堂中鸦雀无声,静了两炷香之
久,传话太监才从帘后转出。这一回他不再是轻声耳语,而是递了本折子。皇后
娘娘昨日已大怒过一回,朝臣们见此情状,知娘娘已有所准备。
皇帝只展开奏折随意扫了一页便不耐烦地合上,道:「就依皇后的意思办吧。
」
一句话,大宋国将掀起一场血雨腥风。太监将奏折上的内容宣读一遍,条条
在理,挑不出毛病来。然忠直有志者大感失望,事关国运的大事,皇帝入过家家
般儿戏。但幸好有位贤良又长于理政的皇后,大宋国还能苦苦支撑。
至于那些近半年多来经阴素凝亲手提拔的年轻官员,更是愤愤不平。皇后娘
娘呕心沥血,新锐官员群策群力,皇帝却是这般态度。整个大宋国三百年基业,
在皇帝眼里就像 一张染了墨滴的废纸,不值一文,随手可弃。
当日朝会,因卓亦常边关破敌有功,加封兵部侍郎,总督西北兵马。因西北
兵力,钱粮等空虚,暂留京城整顿兵马粮草。卓亦常奏请遴选左右千牛卫大营等
包含禁军中的精锐,抽调三成随赴西北,亦获恩准。
朝会上点起的一把火,很快在整个大宋国延烧。沿着涛涛运河,这把火点燃
了沿途所有郡县,一路烧向新郑。
七日之后的大朝会上,新郑尹率先落马。漕运一路通往京城,没有新郑尹里
应外合,事不可行。可当大理寺拿人,御史台公布罪责时,才真正让朝臣们一个
个战战兢兢。这位倒霉的新郑尹罪责中最重的一条,并非贪墨一罪,而是贩售私
盐。
自追查漕运亏空一案,挖出私盐案,朝中无人不悚惧无比。柴米油盐酱醋茶,
私盐虽是杀头大罪,利润丰厚,哪个达官贵族不沾点?于是百官噤声,无有提出
异议者。
直到此时,齐开阳才发现阴素凝前期的用人无不伏走千里。京中的大理寺,
御史台,再到郡县的漕运总督,正是阴素凝在各个角落提前落子。待这张大网打
开,每一个绳结都心向于皇后,如臂使指。这些办案的年轻官员各个奋勇争先,
精神百倍,唯恐落于人后,错过了难得的机遇。
一切按着阴素凝的构思在顺利推进,可皇后娘娘轻锁的眉头始终未能舒展。
「有时候机会出现了,你咬紧牙关,义无反顾地踏上一步,准备殊死一搏,
准备和老天斗上一斗。在没有结果之前,你永远不会知道这个机会是千载难逢,
还是万劫不复!」
齐开阳理解这种担忧。出山后历经多次险死还生,更懂得这种感受。
白日的批阅奏章,齐开阳将阴素凝抱在怀里,偶尔给出些异想天开的意见,
大多数不可用。偶有灵感,阴素凝便即采纳。可这些细节并不能改变全局,阴素
凝的眉头仍是轻锁。
到了夜间,齐开阳深深地进入她的身体,翻江倒海似地搅动。欲仙欲死之下,
皇后娘娘好看的新月眉锁得更深了,几乎蹙在一块儿。只有当欲潮过去,阴素凝
才会一身瘫软,留下一抹甜笑。
七个旬日,掰开指头算算不过七十天。时光流逝,一天天像眨眼一样过去,
转瞬就过了一月。这月时光对新郑的官员并不好过,新郑尹落马之后半月,证据
确凿,被摘了顶上乌纱。皇后娘娘念他往日有功于社稷,网开一面,新郑尹死里
逃生,感恩颂德。其后十日之内,吏部司勋郎中, 户部右曹侍郎接连被收监查办。
风声甚紧,但就像夏季的风,吹在脸上热烘烘的,偏又有一点松快。吏部司
勋郎中与户部右曹侍郎皆革职,罚没了贪赃枉法的银两之后便即释放,让许多惴
惴不安的官员生起一丝生的希望。至于漕运沿途郡县的地方官员,一月来陆续定
案者十余人之多,正分批收监押往新郑。
市井间议论纷纷,百姓有的赞颂皇帝除弊去腐,有的咒骂只敢抓,不敢杀,
最终还是为了这些官员家产,纷纷云云,不一而足。但朝中重臣们却都嗅到不寻
常的味道,他们离朝堂远比百姓要近,知道更多内情,比起百姓们无端的臆测或
是情绪的发泄,要精准,理智得多。
朝臣们首先发觉的,就是数桩要员大案的办理有条不紊。朝堂上没有因为这
些要员的落马而出现短暂的混乱,空缺的职责很快有人接手。且办案过程中难免
各方都有压力,办案的官员一一顶住,进展顺利而迅速。不知不觉中,皇后娘娘
竟已有了这般掌控力。
至于市井间所为只敢抓,不敢杀云云,朝臣们却都心中有数。有些虽可杀,
亦可不杀,皇后不杀,是在艰难地维持大宋国仍能施行德政。羸弱的大宋若是动
不动就杀人,不消半年就人心惶惶,涣散殆尽。但朝臣们都知道,威德需并立,
如此弥漫半个国土的大案,一定会有人头落地。
这一月来,每逢大朝会,皇帝的浑浑噩噩竟渐渐地不让朝臣们放在心上。他
们更关心皇后娘娘在想什么,接下来会做什么。皇后的所作所为,论心地,没有
一丝一毫坑害大宋之处。论手段,拿捏分寸妙到毫巅,不得不让人佩服。
本章未完,点击[ 数字分页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