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楚大海的出现。
公孙牧立刻逮到了这次机会。
所有人都还记得当年外戚干政时,尚为皇子的燮羽帝是如何受到迫害甚至差点丧命的。燮羽帝即位后,第一件事便是将祸乱朝纲的先太后母族一一治罪,手段强硬血腥,令众人闻风丧胆。
而公孙牧此刻提到沈臻擅自弄权的行为,显然是要让沈臻死无葬身之地。
他却没有料到,这是沈臻送上门的陷阱。
燮朝自燮羽帝继任,已经历了四代帝王。
先帝在位后期,沉迷虚无缥缈的求仙问道,不理朝政,本还算丰盛的国库被众皇子、重臣以及世家贵族以『借』之名挪用贪污,待到燮羽帝即位后,国库亏空极其眼中,钢弹数百万两白银。
燮羽帝即位后,一直想要讨回这些『欠款』,但那些世家贵族却沆瀣一气,根本油盐不进,好似打定了燮羽帝不敢触犯众怒一般,如同死猪不怕开水烫。
沈家同样也借了一大笔银钱。
而且早就花费殆尽。
燮羽帝经过几年的执政,手段渐渐老辣,培养的心腹臣子也逐渐在朝堂上崭露头角,掌握实权,沈臻就是其中的一位。
皇帝对嚣张的老旧派世家已经耐心告罄。他要将朝堂的蛀虫全部清除,而沈臻就是他手中最锋利的剑。
宝剑开锋必见血。
沈臻无所牵挂,早就打算用沈家当作试剑石,大义灭亲,然后替燮羽帝出面讨回国债。
但如今他认识了楚娇,有了牵挂,便不再是没有弱点的人。
所以他临时改变了一点计划。
=========================
第145章 【公爹篇21】天子一怒
燮羽帝最近很是头疼。
时值盛夏,中原地区却久旱未雨,各地旱灾蝗灾纷纷上报,赈灾粮食银两必不可少,户部却上报国库见底,一直讨要的欠债也无人偿还,燮羽帝已是怒及边缘。而且就算他此刻逼迫所有『借』了国库银子的众人归还所欠银两,也远水解不了近渴,赈灾刻不容缓。
沈臻因着楚大海的事,想到了一个一举两得的主意,他前几日便秘密面圣同皇上禀明,燮羽帝大为赞赏拍案叫好,又叫来几位心腹重臣细细商议,终于在今日等到了公孙牧的咬饵。
因为沈臻是吏部侍郎,掌管着官员的任免。他利用职务之便为不该为官的亲戚安排官职,便是渎职,罪名严重者可诛九族,轻者也会被罢免官职。
「沈卿!怎么回事!?」
燮羽帝大掌一拍龙座,面色凝重,如黑云欲催。
朝上众臣均低眉敛目事不关己,心中却在暗道:这次沈臻要栽了。
而公孙牧面上一喜,似乎已经看到了沈臻被内卫拖走,丢掉官位的丧家之犬模样。
沈臻面色平和的走出众臣队列,站在公孙牧的身旁。
他行了一礼,口中说出的话却让公孙牧心中『咯噔』一下。
「禀圣上,幷非臣滥用职权,也无关那人是否为臣的亲戚。臣不过是想为皇上分忧,况且此事也早有先例!」
「噢?」燮羽帝配合地疑惑,「这替人安排官职,怎么又扯到朕身上了?沈卿想如何为朕分忧呢?」
「禀圣上,如今多地旱灾蝗灾,百姓民不聊生,饥荒遍地,最要紧的是便是赈灾一事,然而国库捉襟见肘,赈灾银两迟迟不到位,臣看在眼里,更是急在心中。」
「哼!」一提这茬燮羽帝就更怒,眼神扫视了堂下众臣一番,将众人看得胆战心惊,「银两,朕倒想问问,众位爱卿,银两呢!?户部!人呢!朕要你们有何用!?」
户部尚书和户部侍郎连忙出列,跪倒在地,连呼告罪。
公孙牧一看事情跑偏,连忙想扯回燮羽帝的注意力。
「皇上,沈大人这渎职,跟此事幷无关系啊……」
「呵呵,」沈臻笑着回应公孙牧,「公孙大人莫急啊,这不是正要说到吗……」他又随即转向户部侍郎张峰,两人对视了一眼,沈臻率先说道,「俗话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前不久,臣去翰林院查阅史籍,恰好碰到张大人。」
张峰冲沈臻行了一礼,接话道,「是的圣上,臣当时也正忧心赈灾之事,与沈大人探讨了几句,恰好说到前朝的一项举措,臣如同醍醐灌顶,找到了解决燃眉之急的办法!」
「臣已拟好奏折,正准备上报,谁知公孙大人却先臣一步发现了此措,呵呵。」
公孙牧一脸懵逼,他完全不明白为什么沈臻渎职一事会牵扯到户部赈灾上去。
张峰缓缓道,「前朝武德元年,『东林事变』后,国库空虚,武德帝曾实施过一项仅存在了三个月的政策」
「『捐官』!」
捐官,顾名思义,以捐得官。
前朝东林党弄权,国库一度被搬空,武德帝即位后,恰逢突厥入侵,军需粮草一度告急。武德帝力扛众议,颁布新政各地商人可凭借向军队捐献粮草军需用品,获封皇帝御笔亲封的官位。
虽然这样捐得的官职不得授予实权及官印,但还是有大批向往官家风采的商人捐钱买得一个虚名。
军需粮草得到了补足,大军士气大振,三个月后,突厥大败。
皇军班师回朝后,武德帝也停止了这一举措。
可以说『捐官』是在当时的紧急情形下不得已而为之的,前朝也因此多了一批没有实权的官员。但这样的『捐官』未曾影响朝政分毫,反而解了燃眉之急。
只不过在燮朝的世家贵族看来,那些因为『捐官』而获得虚名的人根本就上不得台面,仍旧是充满铜臭的商人,所以他们从来都未曾想到,也不愿意向燮羽帝提出这样的措施,来损害自己的颜面和利益。
沈臻此刻才说出了自己的解释。
「臣以为,如今国库空虚又值灾荒,当以百姓为重,以『捐』集资,早日筹得赈灾善款,以解救万千百姓的性命!」
「楚大海主动向户部捐资纹银一百万两,以一县主簿之
本章未完,点击[ 数字分页 ]继续阅读-->>【1】【2】【3】【4】【5】【6】【7】【8】【9】
公孙牧立刻逮到了这次机会。
所有人都还记得当年外戚干政时,尚为皇子的燮羽帝是如何受到迫害甚至差点丧命的。燮羽帝即位后,第一件事便是将祸乱朝纲的先太后母族一一治罪,手段强硬血腥,令众人闻风丧胆。
而公孙牧此刻提到沈臻擅自弄权的行为,显然是要让沈臻死无葬身之地。
他却没有料到,这是沈臻送上门的陷阱。
燮朝自燮羽帝继任,已经历了四代帝王。
先帝在位后期,沉迷虚无缥缈的求仙问道,不理朝政,本还算丰盛的国库被众皇子、重臣以及世家贵族以『借』之名挪用贪污,待到燮羽帝即位后,国库亏空极其眼中,钢弹数百万两白银。
燮羽帝即位后,一直想要讨回这些『欠款』,但那些世家贵族却沆瀣一气,根本油盐不进,好似打定了燮羽帝不敢触犯众怒一般,如同死猪不怕开水烫。
沈家同样也借了一大笔银钱。
而且早就花费殆尽。
燮羽帝经过几年的执政,手段渐渐老辣,培养的心腹臣子也逐渐在朝堂上崭露头角,掌握实权,沈臻就是其中的一位。
皇帝对嚣张的老旧派世家已经耐心告罄。他要将朝堂的蛀虫全部清除,而沈臻就是他手中最锋利的剑。
宝剑开锋必见血。
沈臻无所牵挂,早就打算用沈家当作试剑石,大义灭亲,然后替燮羽帝出面讨回国债。
但如今他认识了楚娇,有了牵挂,便不再是没有弱点的人。
所以他临时改变了一点计划。
=========================
第145章 【公爹篇21】天子一怒
燮羽帝最近很是头疼。
时值盛夏,中原地区却久旱未雨,各地旱灾蝗灾纷纷上报,赈灾粮食银两必不可少,户部却上报国库见底,一直讨要的欠债也无人偿还,燮羽帝已是怒及边缘。而且就算他此刻逼迫所有『借』了国库银子的众人归还所欠银两,也远水解不了近渴,赈灾刻不容缓。
沈臻因着楚大海的事,想到了一个一举两得的主意,他前几日便秘密面圣同皇上禀明,燮羽帝大为赞赏拍案叫好,又叫来几位心腹重臣细细商议,终于在今日等到了公孙牧的咬饵。
因为沈臻是吏部侍郎,掌管着官员的任免。他利用职务之便为不该为官的亲戚安排官职,便是渎职,罪名严重者可诛九族,轻者也会被罢免官职。
「沈卿!怎么回事!?」
燮羽帝大掌一拍龙座,面色凝重,如黑云欲催。
朝上众臣均低眉敛目事不关己,心中却在暗道:这次沈臻要栽了。
而公孙牧面上一喜,似乎已经看到了沈臻被内卫拖走,丢掉官位的丧家之犬模样。
沈臻面色平和的走出众臣队列,站在公孙牧的身旁。
他行了一礼,口中说出的话却让公孙牧心中『咯噔』一下。
「禀圣上,幷非臣滥用职权,也无关那人是否为臣的亲戚。臣不过是想为皇上分忧,况且此事也早有先例!」
「噢?」燮羽帝配合地疑惑,「这替人安排官职,怎么又扯到朕身上了?沈卿想如何为朕分忧呢?」
「禀圣上,如今多地旱灾蝗灾,百姓民不聊生,饥荒遍地,最要紧的是便是赈灾一事,然而国库捉襟见肘,赈灾银两迟迟不到位,臣看在眼里,更是急在心中。」
「哼!」一提这茬燮羽帝就更怒,眼神扫视了堂下众臣一番,将众人看得胆战心惊,「银两,朕倒想问问,众位爱卿,银两呢!?户部!人呢!朕要你们有何用!?」
户部尚书和户部侍郎连忙出列,跪倒在地,连呼告罪。
公孙牧一看事情跑偏,连忙想扯回燮羽帝的注意力。
「皇上,沈大人这渎职,跟此事幷无关系啊……」
「呵呵,」沈臻笑着回应公孙牧,「公孙大人莫急啊,这不是正要说到吗……」他又随即转向户部侍郎张峰,两人对视了一眼,沈臻率先说道,「俗话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前不久,臣去翰林院查阅史籍,恰好碰到张大人。」
张峰冲沈臻行了一礼,接话道,「是的圣上,臣当时也正忧心赈灾之事,与沈大人探讨了几句,恰好说到前朝的一项举措,臣如同醍醐灌顶,找到了解决燃眉之急的办法!」
「臣已拟好奏折,正准备上报,谁知公孙大人却先臣一步发现了此措,呵呵。」
公孙牧一脸懵逼,他完全不明白为什么沈臻渎职一事会牵扯到户部赈灾上去。
张峰缓缓道,「前朝武德元年,『东林事变』后,国库空虚,武德帝曾实施过一项仅存在了三个月的政策」
「『捐官』!」
捐官,顾名思义,以捐得官。
前朝东林党弄权,国库一度被搬空,武德帝即位后,恰逢突厥入侵,军需粮草一度告急。武德帝力扛众议,颁布新政各地商人可凭借向军队捐献粮草军需用品,获封皇帝御笔亲封的官位。
虽然这样捐得的官职不得授予实权及官印,但还是有大批向往官家风采的商人捐钱买得一个虚名。
军需粮草得到了补足,大军士气大振,三个月后,突厥大败。
皇军班师回朝后,武德帝也停止了这一举措。
可以说『捐官』是在当时的紧急情形下不得已而为之的,前朝也因此多了一批没有实权的官员。但这样的『捐官』未曾影响朝政分毫,反而解了燃眉之急。
只不过在燮朝的世家贵族看来,那些因为『捐官』而获得虚名的人根本就上不得台面,仍旧是充满铜臭的商人,所以他们从来都未曾想到,也不愿意向燮羽帝提出这样的措施,来损害自己的颜面和利益。
沈臻此刻才说出了自己的解释。
「臣以为,如今国库空虚又值灾荒,当以百姓为重,以『捐』集资,早日筹得赈灾善款,以解救万千百姓的性命!」
「楚大海主动向户部捐资纹银一百万两,以一县主簿之
本章未完,点击[ 数字分页 ]继续阅读-->>